English

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新中国走向世界的缩影

1999-09-20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郭扶庚 我有话说

“阳光包含七种色彩,世界也是异彩纷呈。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江泽民同志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的这番话,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宽阔襟怀。50年来,我们国家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正是本着这样的思想,不断地向前发展,使国际教育交流活动服务于社会和经济发展,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资料表明,1949年以前的36年间,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一共只有21万人,全国只有40多个研究所,研究人员总共还不到1000人。新中国要发展壮大,培养人才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人高瞻远瞩,果断地作出决策,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以应国内各项建设对人才的急需。由于国际环境的影响,当时出国留学主要是到苏联等东欧国家。从1951年至1960年,我国共向苏联派出各类留学人员8208人。从1955年开始,他们中完成学业的人陆续回国。这批留学人员很快成为国家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力量,为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派遣出国留学人员的事业是在邓小平同志的亲自关怀下发展起来的。1978年6月,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大量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精神,国家从1980年开始每年派出3000人出国留学。作为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规模地派遣出国留学人员的工作从此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

据统计,从1978年至1998年的20年间,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30万人,学成回国的留学人员近10万人。无论是派出留学生的总数,还是目前仍然在国外高等学校就读的留学生的数量,我国都是世界上出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

国家拨巨款用于派遣出国留学人员,是我国与其他国家明显不同的派遣出国留学的重要特点。从世界各国国家公费出国留学人员的规模来看,我国国家公费出国留学人员的规模在世界各国中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各国中,我国政府资金支持派遣的出国留学人员在世界各国中是最多的国家之一。从1978年到1998年,我国国家公费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近5万人。

党和政府在倡导派遣出国留学人员的同时,非常关注留学人员回国工作的问题。邓小平同志语重心长地说“要做出贡献,还是回国好。”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热情欢迎出国学习人员通过各种形式关心、支持和参加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因此,吸引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工作一直是出国留学工作的重要部分,国家采取了很多措施。除了设置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外,还建立了“出国留学基金”,支持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后的科学研究工作;对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办企业,国家提供优惠条件等。1990年后,原国家教委设立留学回国人员科研资助费,至1998年5月已对5487名回国人员进行资助。1996年实施旨在支持留学人员短期回国服务的“春晖计划”,已资助的人数达600余人。据统计,到1998年,我国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5万人,其中4万多人已经回到国内工作;单位公派留学人员9万多人,其中5万多人已经回国工作。

1995年,国家改革了公费出国留学人员的派遣方法,实行“个人申请、专家评审、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签约派出、违约赔偿”的办法。这个办法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受到社会的欢迎。自实行这个方法以来,不但提高了派出留学生的质量,而且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的按期回国率达到90%以上;少数不能按期回国的公费出国留学人员,也100%的按签定的协议赔偿了国家支付的出国留学经费。

留学回国人员积极投身国内各项建设,自身也得到了锻炼,迅速成长为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据1995年的统计,中国工程院的院士中,有157人是近些年从国外回国的留学人员,占院士总数的52%;原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人选中的2/3是近些年回国的留学人员;在国家人事部的“百千万工程”中,团中央的“中国青年科学家”中,中国科学院的“百人计划”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优秀中青年专项人才基金”中,国家科委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863”计划等工程和计划中,近些年来从国外回国的留学人员均占半数以上。

开放的中国同时也吸引着世界各国青年学子的视线,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获得巨大发展,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使越来越多的人要求了解中国语言和文化,自费来华留学生迅速增加。1998年,外国来华留学生总数达43084人,其中一年以上的长期留学生为29346人,其余为短期留学生。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接受外国留学生的大国。

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谈到建设什么样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时候指出,“这样的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江泽民同志在这里提出了高等学校在世界文化教育交流借鉴中的“桥梁作用”,再一次强调国际教育交流的重要意义。50年的实践证明,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成为新中国走向世界的缩影。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